深度解析: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信贷全流程管理重要研究(上)
深度解析: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信贷全流程管理重要研究
(上)
2020年初在全球爆发、蔓延“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影响的强度超预期,引发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矛盾的深化,金融市场对外部冲击高度敏感,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不容忽视。加上《民法典》及相关的适用民法典解释已经于2021年1月1日生效实施,对信贷业务会产生深远和重大的影响。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把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审慎、规范、稳健的经营理念和精细化的办事文化运用到信贷流程管理领域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信贷业务作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资产业务,具有管理周期长、运行环节多、风险防控难的经营特点,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跌宕起伏和产业行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各类客户的经营风险和道德风险更加复杂多样,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
在这种形势下,信贷运作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管理不到位,都可能导致整个信贷风险控制链条的失效,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资金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风险管理,必须紧扣信贷流程的各个环节,严密防控各种可能的风险隐患,把风险管理始终贯穿于信贷运营的全过程。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基本内涵: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对信贷运行风险实行全过程控制的管理模式。按照这一模式,商业银行将信贷经营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重要环节,科学设定各环节的管理内容、管理标准和管理要求,按照有效制衡的原则,把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通过对各节点的精细化管理来实现信贷风险控制的目的。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信贷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信贷风险管理的浩大体系中,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从信贷业务流程的角度来把控风险,所分析、研究、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具体的信贷业务办理中所隐含或显露出来的风险,侧重于从信贷业务微观作业层面提出风险防控措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一)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目标。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所要达到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要在高效率地办理信贷业务的同时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控。这是一个多维的目标体系,可以分解成五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一是有效识别、计量、监控和化解信贷业务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风险隐患,将信贷风险控
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确保信贷资产安全,这也是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二是信贷操作合法合规,确保信贷业务运行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银行自身的管理规定,坚守法律底线和制度底线。三是信贷执行完美地贯彻、落实、体现全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部署,符合全行经营管理的决策要求,确保信贷运行符合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四是以科学的流程设计和高效的信贷服务,确保信贷运行效率的持续提高,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提升客户满意度。五是通过准确到位的信贷运行,到期安全回收贷款本息,确保信贷经营取得合理收益,实现效益性与流动性、安全性的圆满统一。
(二)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对象。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涵盖信贷运行的整个流程,包括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各个环节,主要作用对象是信贷运行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对这些基本要素的管理,达到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一是对员工及其行为的管理。员工是信贷作业的主体,也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象。信贷业务操作中,既要避免出现道德风险,也要防止发生能力风险,需要在员工履职水平、执行能力、专业水准等三方面实施有效管理,使信贷人员的规范操作意识和能力符合信贷风险管理的要求。二是对借款人的管理。首先是对借款人作为社会人主要特征的考量,对照信贷条件,从人品、能力、修养、操守等各方面予以全面评价,从源头上把控好准入风险;其次是对借款人经济行为的管理,保持对其经营管理活动的持续观察,从有利于信贷资产安全的角度对借款人的不当行为予以约束和规范;再次是对借款人担保物的动态估值和管理,对担保人和押品的变化予以持续关注,确保担保足值、合法、有效。三是对资金的管理。跟踪信贷资金的流向、流量,加强对资金用途的贷后监管,使信贷资金使用符合法律规定,符合监管要求,符合贷款人利益。
(三)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手段。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手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类:一是制度手段。通过建立完备的制度体系,对信贷业务流程各岗位、各环节、各步骤进行明确的规范,用严密的制度覆盖信贷全流程,任何环节都不留管理真空,切实做到以制度优化管理,以制度约束行为,以制度规范操作。二是经济手段。建立和完善信贷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利用经济杠杆,增强员工合规操作的内在驱动力。三是行政手段。以指令性规定对信贷经营活动作出刚性约束,明确可为与不可为的界限,确保信贷经营沿着正轨运行。包括信贷准入条件的规定,贷款限制性条件的要求,信贷指标指令性计划的下达等。四是技术手段。运用经济学、统计学分析工具和信息科技手段,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识别和量化分析,采用技术防控措施防范和化解信贷操作风险。五是文化手段。建立信贷风险管理的理念文化、制度文化、执行文化,形成信贷风险控制的强大理念传导力、文化规范力和精神推动力。
(四)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特点。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注重过程控制。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贯穿于信贷业务的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形成环环相连、环环紧扣、环环制约的管理链条。二是强调精细运作。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现风险的全过程监管和全方位控制,每一个环节都有具体和量化的标准,都渗透着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信贷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置于严密的制度约束和控制之下,它是对原来的粗放型信贷经营行为的颠覆和扬弃。三是关注动态变化。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高度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高度关注产业、行业的发展,高度关注同业竞争策略的调整,高度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的动态,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保持贷款生命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协调,与企业关键生命周期的匹配,实现信贷合理投放。
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不仅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对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作业标准的综合检验和提升,对商业银行具有特殊的作用和意义。
1.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防范化解信贷风险的现实要求。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形势表明,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需要更加重视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运行必须更加稳健、更加精细;信贷业务的经营特点说明,信贷运行环节多、链条长,每个节点都蕴含着风险,需要采取更加全面、更加严格的措施来管理细节,控制风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实践证明,信贷操作部位出现的风险是导致信贷事实风险的重要因素,对信贷流程各个环节的控制必须更加审慎,更加精细。所有这些都对深入实施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提出了迫切要求。
2.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信贷竞争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信贷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体现在对优质资产业务的营销效率上,而且反映在信贷风险的把握和控制中。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丰昕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控制形势严峻,与此同时,金融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对优良客户、优质业务的争夺更加激烈,要在严酷的同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提高信贷办事效率,这有赖于通过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实施,实现对信贷运作效率的持续提升和对信贷操作风险的强力管控。
3.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建设流程银行的重要实践。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打破了原有部门银行的管理模式,把信贷风险管理全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条,以解析信贷业务流程为切入点,对每个信贷环节科学设置风险管理指标,对风险管理人员提出明确的作业标准和管理要求,严密监控与评审信贷流程运行绩效,并适时进行流程优化和再造,进而实现信贷风险控制的总体目标。这种管理模式始终围绕业务流程进行规划与建设,弱化了
部门概念,强调业务流程各环节之间的协同运作,更加注重整体目标,符合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的总体趋势。
4.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是适应外部监管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国家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力度逐渐加大,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监管手段也更趋多样化,其中信贷风险监管始终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近期银监会颁布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对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的过程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对接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主动改进信贷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加强流程管理和过程控制,积极构筑与外部监管严密对接的有效路径。
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
从信贷实践看,贷款准入管理、抵质押品管理、授信执行管理、贷款资金管理、到期收回管理是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的五个核心环节,这五个环节紧密联系、互为依托,分别在信贷风险控制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共同构成信贷风险管理流程的完整链条。
1.贷款准入管理——信贷对象的“筛选器”。贷款准入管理是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前,按照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定位,对有贷款需求的客户和项目进行初选、评估、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贷款准入管理直接决定什么样的客户和项目能够获得银行的信贷资源,其既是信贷流程的起始环节,也是信贷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贷款准入管理的目标是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对不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无论面临多大的压力,都要敢于说不;对基本符合准入条件的客户要多方审视,慎之又慎;对符合准入条件、各项指标优秀的客户和项目,要尽可能优先受理。
2.抵质押品管理——客户风险的“缓冲器”。抵质押品作为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是第一还款来源的重要补充。抵质押品管理从强化第二还款来源管理着手,对抵质押品分
类、价值评估、抵(质)押担保设立与变更、押品和权属证书保管、押品返还与处置等环节实施针对性管理,为银行债权提供有效的安全保障。在当前银行对客户还贷来源控制力不强、保证担保整体代偿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抵质押品作为借款人违约时银行可以依法占有和处分的资产,在甄别借款人道德风险、保证债务契约有效执行、缓释客户经营风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授信执行管理——信贷运行的“控制器”。授信执行管理是商业银行基于信贷决策与执行相统一的要求,在信贷业务审批通过直至以非清收处置方式收回信贷资金本息的信贷运行过程中,对借款合同签订、履行用信条件、资金支付审核、资金支付方式等环节进行监督和控制,是从执行层面确保信贷审批方案有效落实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授信执行水平高低是一家行的依法合规意识、决策传导状况和贯彻执行能力在信贷运行领域的集中体现,如果授信执行管理不严格、授信执行不到位,再严谨的授信审批都将失去意义。
4.贷款资金管理——资金流动的“监测器”。贷款资金管理是商业银行采取账户监管等手段,对客户获得贷款以后的资金流向和用途等情况进行跟踪监测,通过及时准确地掌握贷款资金的运动轨迹,对客户风险提前进行识别和判断。从信贷经营管理的实践情况看,客户获得银行贷款后,其对贷款资金的运用动向,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包含着许多风险提示信息。因此,从资金流动的角度加强贷后监测,并根据监测到的资金异动等各类风险信号,果断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降低银行资金损失风险的有效手段。
5.到期收回管理——贷款资金的“回收器”。贷款到期收回是一个完整的信贷业务循环周期实现完美收官的关键环节,也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价值创造的兑现阶段。贷款到期收回管理通过对到期信贷业务的资金回收方式、抵质押关系处理、贷款展期或周转等信贷事项进行规范处理,既能够有效减少银行资金沉淀、防止不良贷款产生,又能够保证信贷
资金在取得经营收益的基础上再次投入新的信贷循环周期。
由于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信贷人员(包括客户经理、贷款评审人员)队伍普遍存在从业人员的年轻化,并且受业务量快速发展的鞭策,较长一段时期来,信贷业务培训更多采取简单化、碎片化的模式,偏重于做业务而忽视授信工作应如何去做的培训。
因此,信贷人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着:
⑴信贷基础知识不扎实,对《商业银行法》规定的贷款审查三要素暨“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的要求理解不深,对《民法典》家相关解释学习、掌握不到位,甚至人为地将贷前、贷时、贷后分割开来,给信贷业务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⑵因信贷人员对借、贷双方的权利义务认识不足而形成“不会管”、“不敢管”和“不尽职”的尴尬的局面,不能有效识别债务人的经营、财务、道德风险,是造成银行资产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⑶甚至业务中对借款人的还款来源主要依据——财务分析方法知之甚少,无法控制债务人的有效资产,对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的缓释措施的法律规范要求不能严格遵守;
⑷当“应延尽延”政策结束后,有可能导致国内银行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出现较明显下降的趋势,甚至“前清后冒、边清边冒,清的没有冒得快”的被动局面缺乏足够的保全意识,这将阻碍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如何帮助授信审查、审批决策人员从本质上认识信贷业务的实质,自觉转变和
提升对信贷业务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对信贷风险的识别能力与防控能力,及时、准确了解《民法典》、《适用〈民法典〉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适用〈民法典〉物权编的解释》以及《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等新法规的实质变化和要点,未雨绸缪,保持高度警惕和超前的保全意识,积极稳妥推进银行信贷业务的绩效发展。
信贷业务的培训必须坚持信贷风险全流程管理的原则。
银行授信审查审批人员不仅个人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而且是确保银行信贷业务绩效发展的关键岗位。
本次培训将从完善和优化综合授信审查审批人员能力出发,将知识点与案例紧密结合的方式,集思广益各银行先进的授信理念和有效风险防控手段,帮助学员提高对信贷理论、信贷管理要求及信贷理念的理解并形成良好的信贷文化,领会信贷业务的精髓是“平衡“,包括”速度与质量的平衡、收入与成本的平衡、发展与管理的平衡“的实质,在信贷业务中做到“四坚持”暨”坚持科学发展的原则、坚持合规性经营的原则、坚持收益性的原则、坚持风险可控性的原则“,真正实现信贷业务“放得出、管得住、收得回”的管理目标,促进银行信贷业务的质效发展。
但就信贷评审工作而言,信贷机构普遍面临着理论研究缺失、理论与实践脱节、审查、审批工作难以体系化等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