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
小学数学教学流程图
篇一: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小学数学新授课一般是为了形成某一数学概念,确立某一数学定型、法则或学会解答某类数学问题的方法而进行教学的一种课型。其主要任务在于体验、弄懂、学会、理解、探索、掌握新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研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其教学特点是教师引导下的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动。其教学过程按施教侧重点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激情定向阶段、探索认知阶段、精讲点拨阶段、反馈评定阶段。 二、环节解读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促思定向
教学中要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学生学习新知的心理基础、知识基础和思维方法基础。抓住教学的突破点,尽量在学生的情绪和体验中找到响应的支撑点,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教学的落脚点就是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
1
绪定向、思维定向。这个阶段较常见的教学策略有如下几种: 1、创设学习情境,质疑问难
根据内容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作为一种诱导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活动的因子,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儿童都有爱动的特点,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具,如摆摆、拼拼、数数、画画等活动,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或从学生关心的事情做起,学生会感到亲切、自然、有趣,使学
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从而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说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即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说明当前的学习对未来学习的意义或将来社会实践的意义,调动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概念
此阶段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和同学们的相互合作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借助于直观与操作,经历体验、感知、
2
探索、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动手操作活动和思维操作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过程。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基本教学策略是当好一个“助产师”的角色,围绕教学目的,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内容,立足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特长,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程序、手段与方法,启发和诱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思考、帮助学生吸收和内化新知识。其基本原则是引导而不是代替,促进而不强迫。其一般程序是: 1、独立思考
学生在操作体验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要充分利用实物、教具、学具、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个体或以小组为单位亲身感知、动手操作。对于教学内容不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难以靠直观教学来完成任务的,就用较直观的和可以看得见的示意图、线段图等形式,给学生数学认识方法的模型,引导学生借助于这样的数学模型去间接地理解数量关系,分析数学问题,进行数学思维活动。 2、小组交流
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小组的合作探究。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思维互补,通过在小组内相互提问,相互帮助,共同探讨,解决疑难问题,将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成员的共同成果。
3
3、小组汇报
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以后,学生产生共识,或者求大同存小异。这时,教师组织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和讨论的心得。小组代表要反映本小组的共识和个别差异,要实事求是。这样,通过学生与教师
、个体与群体等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三)精讲点拨,内化提升,形成概念
教师针对汇报中的实质性问题作适当的讲解,或者设疑问难,激起学生的争论,教师工作的着重点是引导学生剔除一些非本质的东西,走上理性思维的规范,促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具体化走向一般化,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四)练习巩固,反思评价,矫正补缺
这一阶段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联系巩固,形成技能技巧,同时反馈教学信息,矫正学习偏差,总结评定学习质量的过程,其一般程式是: 1、练习巩固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单一性、发展性、综合性或针对性、诊断性等多种有效的练习形式,借助于板演、小组讨论、独立作业、游戏或竞赛等活动方式,努力创造一个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巩固所学知识。 2、反思评价
4
教师借助于练习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学习过程,找出其中最有意义的关键地方。明确什么样的学习是高质量的,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是好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感。以此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流程 一、教学流程
“解决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以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借助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筛选数学信息,梳理数学问题,通过整合、建构、分析、探究等“做数学”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数学教育活动。“解决问题”数学的主要价值取向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创造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解题策略。 抽象出数学问题 理性探究 二、环节解读 (一)情景呈现
“解决问题”的情景呈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主题情境图、文字叙述式、图文结合等等。由于呈现方式的变化,与传统应用题相比,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明显提前,需要学生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和从“事理”中抽出“算理”的能力,以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扫清障碍。
5
(二)抽象出数学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新课开始时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待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解决。这是一个从生活到数学的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解决问题必须经历的科学过程。它不仅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该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和理解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捕捉时机,加以引导,抽象概括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构建起简单的数学模型,为后面的问题解决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导向。
(三)理性探究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上一环节所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让问题解决的方案多样化和个性化。本环节可分成两个步骤进行:
1、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即引导学生对设置的问题通过类比、实验、对比、观察、联想、归纳、化归等方法进行分析,通过讨论,共同商议,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拟定解决问题的步骤。 2、自主解决问题
即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独立或通过合作解决问题,特别
6
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有条理地引导学生探索学习新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讨论合作相结合,大胆尝试,勇于探索,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自学习惯与合作意识。教师要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机会,鼓励他们多
动手、动脑,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体验。 (四)解释与建构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学生探索出各种问题解决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思考与交流,在问题解决方案的解释中不断建构知识。该环节旨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逻辑化,对所学方法进行系统化,从而建构起多元的知识网络。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或学生代表)充分阐述(或解释)他们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适时引导归纳,促进数学知识逻辑化和数学方法系统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方法的理解,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建立数学模型。 (五)应用与反思
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在合理解释问题解决方案和构建多元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让学生在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知识与方
7
法,并对学生的探索成果和问题解决情况作出积极的评价,这里不仅应该包括学生问题解决方案优劣的评价,而且还应该包括学生再现数学能力的评价。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 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 构。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 行学习。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 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
8
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 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 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 (1) 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 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 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 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 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 2、 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 (1) 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 . (4)拓展延伸——发展练 3、 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 价
9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 (1) 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 (2) 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 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 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 九、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0
2、 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 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 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 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 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 十一、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 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 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 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
11
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基本流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在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
3.协作交流,释疑解难
交流的过程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
12
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成果。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 引用紫藤花园 的小学数学情景串教学法(教学流程) 一、.复习课教学
1、创设情境,整体回顾 。 2、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 (1) 回顾知识,自主梳理 (2) 交流展示,引导建构 (3) 提炼方法,认知内化 3、 综合应用,整体提高 二、练习课教学
1、 创设情境,回顾疏理 。 2、 深化练习,巩固拓展 。 (1) 巩固新知——基本练 (2)克服定势——变式练 (3)串线成网——综合练 . (4)拓展延伸——发展练
13
3、 回归情境,总结提升 三、综合与实践教学
创设情境,确定探究主题 分析主题,制定探究方案 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 展示成果,进行总结评价 四、可能性教学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运用素材,直观感知 合作交流,建构概念 巩固拓展,应用知识 五、图形与位置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直观感受,探究新知 实践操作,积累经验拓展应用,发展思维 六、图形的运动教学
提供素材,感知现象研究素材,掌握特征 模拟运动,探究方法拓展创新,体验应用 七、统计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 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 (1) 针对问题,收集数据 . (2) 整理数据,学习方法 (3) 分析决策,解决问题 3、自主练习,应用方法 4、总结全课,整理方法 八、图形与测量教学
14
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 积极思考,引导猜想。 操作验证,总结公式。 应用公式,解决问题 。 九、解决问题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 探究方法 建立模型 (1) 独立尝试,探索问题 (2) 组内交流,归纳方法 (3)组间交流,建立模型 3、 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4、 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十、探索规律教学
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研究素材,猜测规律。 讨论交流,验证规律。巩固拓展,应用规律 。 十一、计算教学
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 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 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 概念教学的基本流程例谈:
1、现实情境,感知概念(弄清概念的来源)
主要目的通过现实情境了解概念的来源,初步感知概念。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通过分蛋糕的情境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有些问题在整数范围内不能解决需要一种新的数字,另一方面初步了解表示“半个”的意义。
15
注意的问题;并不一定所有的概念都有一个现实情境,或者说有些概念并不一定必须要寻找生活的原型。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一节,教材上提供的情境图与三年级上册的情境图属于同一个层次,这一情境图对于初次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合适的,但是对于进一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起点就低了。就需要老师们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对情境进行创新。有的老师采取了这样的方法:前面我们学习过哪些平面图形(其中包括平行四边形)?你认为研究平面图形应该研究什么?(学生:研究边和角)。这一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也是一个现实情境,是一个数学的情境。所以,情境可以是现实生活,也可以是数学的。
2、探索研究,形成概念(经历探索研究概念形成的全过程)。
这一环节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参与研究概念的特点、认识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动手折、研究每一部分的意义,通过折纸、研究体会理解了“平均分,和其中的1分是”几分之一的本质属性。
3、体会理解,抽象概念(体验、感悟理解概念,总结概念的特点,抽象概念的意义)。
在充分研究、理解概念意义的基础上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
16
性总结概括概念(能抓住概念的本质属性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即可,严密的概念需要教师及时的提升总结)。 4、拓展应用,巩固概念,(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指导学生学会用概念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在2008年韩国栋主任就对课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县组织的系列达标课对数学课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探讨。那时我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教学模式,但对于这种课到底怎样上还存在困惑,这次的培训不但让我了解了课如何上,更加深入的掌握了五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及教育理念,对其中的教学策略、注意问题更明确。 (一)计算课
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的具体流程为:列算式---说意义---试做---汇报交流---算法优化。
对于计算教学我们研究的较多,而且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往往我们更加重视计算的真确率,从而忽视了计算的过程以及对算理的研究,特别是计算课在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更容易忽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自己所列算式的解说。我感觉对学生来说列算式不难,难在说题意上,我们发现我们的新课型注意了这点让学生“说意义”,只有真正理解了题意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二)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流程为:自主探索(整理信息——列式
17
——理由——解答)——合作交流(交流——汇报)——总结提升(优化)。
对于解决问题这种课型我想从我听过的两节课谈起:一节是高春霞老师讲的相遇问题,一节是吴正宪老师讲的二年级两步运算的问题,这两节课都很好的运用了我们的新课型。他们都把重点放在了自主探索中的整理信息上。因为只有把信息整理到位也就是学生真正的了解题意|——理解题意——掌握题意,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两位教师利用读题、说题、直观演示、画题等不同的方法深入的对题意进行解析,而且吴正宪老师还利用辩论会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让学生在争论中发现问题的关键,明确解题的入手点。两位教师的做法为我们以后上这种课型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探究课
探究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我们的教材中许多课是非常适合用探究课的模式教学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等,这种课让学生真正的融入课堂,让他们感到他们就是课堂的主人。通过自己的猜测、验证,直至得出结论。让他们体会数学家探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学的神秘。 (四)统计课
统计课的具体流程为:产生统计的必要性——探索统计方法——分析统计结果。
18
统计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分析统计的结果。新的课型就是从这三方面进行解读的,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这三个教学流程把数学应用于生活,让生活更加的有目标。 (五)概率课
概率课的具体流程为:猜测——验证——结论(三步) 猜测——实验——分析——推断——结论(五步) 五步教学模式一般用在等可能性的教学中。我们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是0,还有的是1,更多的是0——1之间的某一个数。教会学生猜测才能更了解生活,教会学生验证才能体会事件发生的概率有大有小,教会学生根据结论来决策,这样的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上更好的生存。
总之,无论哪种课型模式只有我们教师真心去研究,去探索,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落到实处,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